当前位置:首页>甘肃视窗>资讯

小陇画报265期庆阳香包香飘世界 民俗绽放异彩

2024-06-06 22:00:52 中国甘肃网 845℃
【小陇画报·265期】庆阳:香包香飘世界 民俗绽放异彩

中国甘肃网

2024-06-06 15:25发布于甘肃中国甘肃网官方账号

  庆阳人文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勤劳质朴的庆阳人民,创造了具备礼仪佩戴、装饰审美、定情馈赠、生活实用等民间刺绣工艺品——庆阳香包。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庆阳地方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  庆阳香包是中医鼻祖岐伯用来防病治病的药囊,囊中所装就是中草药,多以桂枝、丁香、豆蔻、佛手、金银花、艾蓠、沉香等中草药兑制而成,香味沁人心脾。  庆阳香包造型丰富、图案精美、淳朴雅致,寄托着人们祈求福寿平安、子孙繁衍、爱情幸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庆阳香包内容丰富,取材宽泛。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无所不包。许多作品,描绘的是宇宙世界,在自然与心灵的赞歌之中,歌唱着生命的美好。  透过层层厚重的文化积淀,庆阳香包传承至今,仍保留着上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  庆阳香包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头戴、肩卧、胸挂、肩负、脚蹬五大样式,运用意象造型,祛邪祈福,托物言志。  华池县出土的“千岁香包”历经千年仍艳丽如新,一个小香包,绣着庆阳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锦绣前程。庆阳香包是庆阳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获评“最具魅力文创旅游产品”,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庆阳被中国民俗学会评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  庆阳香包形态古朴稚拙,配色大胆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远古文化气息及鲜明的地域特色。“五毒”香包表面多织有壁虎、蝎子、蜈蚣、蜘蛛等五毒纹饰,寓意佩戴者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镇邪祟,祈平安,诉衷情,寄思念……一枚小小的香包图案蕴含生生不息的美好期盼,其图案构成总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香包是陇绣中的艺术珍品,具有独特的精神、审美、实用和经济价值,是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是“指尖上的艺术文化”。  香包的艺术美感深深根植于庆阳这块古老的土地,吸纳着高天厚土、蓝天白云的陇东风情。  十二生肖系列还是庆阳香包里的生命保护神,不同的生肖构成了不同的民间叙事,生生不息。  通过一针一线一把剪刀,活灵活现的龙、凤、金鱼、胖娃娃、小老虎、狮子、老鼠、蛇、青蛙、螃蟹等常见的图案,就出现在一个个做工精致的香包上了。  对于庆阳人来说,香包是一个个悠远的回忆;是针尖上舞动的浪漫;也是最真挚美好的祝福。  端午节前后,庆阳市大街小巷各式各样造型迥异的香包琳琅满目,尽显浓郁的节日氛围。  近年来,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被授予“美丽中国·最佳惠民品牌节庆奖”……如今的庆阳香包,不仅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更是有着可观经济效益的商品。小小香包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期摄影  陈飞  张卫华  魏锋征  贾红东  王善超  黄克义  张步农  李卿  闫长科  文字: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屈杰文查看原图 696K
本文内容转载自:中国甘肃网,原标题《小陇画报265期庆阳香包香飘世界 民俗绽放异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新闻推荐

特别关注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