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甘肃视窗>文旅

庄浪高抬期待与您相约正月十二

2024-01-19 18:00:40 平凉文旅 894次
“庄浪高抬”──期待与您相约正月十二

腊月的庄浪,火红的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喜庆的年货琳琅满目,年味越来越浓了。

和往年一样,百余名庄浪高抬手艺人又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承接本村的、外庄的或者部分企事业单位的高抬制作,为即将到来的庄浪文化艺术节(正月十二)高抬展演做准备。

庄浪高抬原本是民间社火的一种,它源于古代先秦时期的傩戏。起初,先民在神庙,装扮成神仙,跟随乐声,进行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傩戏已不再是单一的祭祀方式,而是被人们搬出神庙,与公众见面,开始融入百姓的文化生活。因围观者甚多,遮挡视线,影响观赏,人们尝试着把其抬起表演,就出现了高抬。据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

每逢正月十二,庄浪民间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来纪念修筑水洛城的宋代刘沪将军。当天,四面八方的人涌到县城,观看高抬表演。城乡一百多架高抬,天不亮就到城郊排队,等候演出。上午十时,城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一片欢腾,高抬按照固定路线,缓缓行进。近观,彩带飞舞,刀剑交加;远望,色彩斑斓,长龙蠕动。展演活动,庄浪县城成了欢乐的海洋和展示文化成果的地方。

一架高抬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锣鼓车开路,高抬紧随其后。锣鼓是高抬的灵魂,锣鼓车一般由40多名年轻力壮的后生组成,他们甩开膀子,用力敲打着《十样紧》的曲名,铙钹声节奏急促,鼓声密如雨点,足以让人血脉膨胀,心潮澎湃。

高抬制作精细,结构复杂,堪称一门集戏剧和力学、建筑、花卉制作、装饰等工艺为一体的立体造型艺术。人们根据故事情节所需,用木椽扎绑,或用钢筋、钢管焊接成各种造型的骨架,然后,取一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情节,装扮人物,再用彩条、绸布扎造山水、花木、禽兽或器物,巧装掩饰,伪装铁柱,使整个造型不漏半点破绽。装扮内容大多为《三打白骨精》《花园卖水》《哪吒闹海》《劈山救母》《嫦娥奔月》《天官赐福》等。高抬装扮,服装要崭新合体,色彩要鲜艳强烈,人物化妆要干净俊美,扎绑要周正平稳。装扮的人物有的如“飞燕凌空”,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像“白鹤亮翅”,真正把庄浪高抬的奇、险、俊、俏展现的淋漓精致。

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庄浪高抬的表演形式经历了由人抬,架子车拉,机动车辆载几个阶段,规模由小到大,内容不断丰富,制作更加奇巧。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内容也有了创新,增加了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生态保护等主题,把庄浪高抬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富有时代气息,成为西北文化艺苑里的奇葩瑰宝。

为了使高抬艺术发扬光大,庄浪加大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保护力度,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确定高抬艺术传承人,为其发放津贴,培训乡村艺人,并把农历正月十二定为“庄浪艺术节”,每年开展高抬展演、评奖活动,给庄浪高抬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让其更好地得以传承和保护,成为一种文化产业。文化部门也精心制作模型,陈列展馆,让游客参观欣赏。

庄浪高抬巧夺天工,别具一格,以独特的创造性,代表了庄浪民间艺术的最高成就。2008年,庄浪高抬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年的正月十二又来了。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我们期待上演一场繁华的的高抬故事。

来源:庄浪县文旅局

编辑:市文旅局信息统计科

备注 | 平凉文旅旨在宣传平凉文化旅游,欢迎转载。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闻推荐

特别关注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