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甘肃视窗>文旅

大明提刑官畅华及其朋友圈

2024-02-03 18:01:23 微游甘肃 2380次
大明提刑官畅华及其“朋友圈”

20世纪70年代,陇西县原昌谷乡湾儿坪出土了一处墓葬,该墓葬是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巩昌府陇西人畅华及夫人齐氏合葬之墓,出土文物有畅华及其夫人的墓志、石刻、服饰、锡器、铜器、金首饰、金箔钱等,后移交陇西县博物馆收藏管理。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分别认定,属于国家二级、三级文物。在这批出土文物中,金器最具特色,陇西县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姚滢已著有《馆藏明代金器探析》一文,可供参考。

而根据墓志铭文,人们或许能够从中窥视出畅华这位“大明提刑官”的职业生涯、人际交往等更为丰富的信息,从而帮助人们认知那段风起云涌的时代。

墓志铭的全称是“明故奉政大夫山西按察司佥事畅君墓志铭”。首先必须弄清墓主人官职背后隐藏的丰富历史信息。

按察司是官署机构的名称,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后改称肃政廉访司)、明朝(改称提刑按察使司)、清朝( 改称按察使司)三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

佥事则是一种官名。金代就置有按察司佥事。元时诸卫﹑诸亲军及廉访﹑安抚诸司,皆置佥事。明因之,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佥事。清初沿用,乾隆时废。佥事的主要职责是总管文牍。

我们先来了解墓主人畅华的人生履历。

资性伟异 六岁知学

畅华,字子实,号西渭,他的祖先是山西临汾人。曾祖父名叫畅和甫,大约在明朝初年,来陇西经商,在此定居,后代子孙就成了陇西人。祖父名叫畅茂,在永乐甲午年(即永乐十四年,公元1414年)考中举人,拜官山东阳谷县令,去世后被祀于乡贤祠。父亲畅禄,以国子生的身份拜为河南孟津县主簿。国子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也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通称为国子监生。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于南京鸡鸣山下设国子监,成祖永乐元年(1304年)又设北京国子监,这样明代就有京师国子监与南京国子监之别。明清时期,国子监还兼有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能。历代国子学(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封建统治者的子弟,学生称国子生或监生。监生业满多数参加科举入仕,也有部分以积分法或历事法直接授予官职。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属于低级事务官。畅禄虽然官职不高,但在任上,却也卓有政声,不久改任河南祥符县主簿。后来,因为其子畅华的缘故,父以子贵,被朝廷赠为承德郎、刑部主事。畅华之母蒙氏,因为其子畅华的缘故,也被朝廷封为太安人。

畅华天资聪颖,禀性奇伟,卓异常人,六岁时就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且有奇志。其父畅禄说:“我虽然领有官职,但却不能实现人生的志向,有一点俸禄但也不能很好地侍养双亲,有子如此,为何要以这样卑微的官职,终身役役,不见成功而受制于人!”于是,他毅然辞官退休,回归家中。

还在秀才的时候,畅华就极为杨一清先生所看重。后来,畅华果然不负先生厚望,这是后话。因此,杨一清先生是畅华“朋友圈”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且放在后文再说。

杨一清在当时就为儒林所推重,拜在他门下求学者络绎不绝,畅华只是其中的一位,后来,在弘治甲子(公元1507年)乡试中果然中举。

第二年,即公元1508年,畅华之父畅禄去世,居丧期间,畅华的悲伤超过了常礼,以至伤害了身体。直到持丧三年期满之后,身体才逐渐恢复。正德丁丑(公元1517年)年,畅华高中进士,不久即拜官无锡知县。

在无锡知县任上,畅华畅通言路,补救敝政,将各种政务办理得井井有条。江苏巡抚和巡按对这位德才兼备的下属非常赏识,他们向上级共同举荐畅华,希望他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为国家做出贡献。

经年疑狱 数言而决

嘉靖癸未(公元1523年)年,畅华被擢升为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广东司是刑部所属内部机构,职掌审核广东省刑名之事,主事即为具体负责办事的官吏。凡广东省徒以上罪案题咨到部,由该司凭其供勘,审核证据是否确实、引用律例是否准确、所拟罪名及量刑是否恰当,具稿呈堂,以定准驳。在这一职位上,畅华充分发挥其决狱明断的才干,对每一例案件都进行仔细审核,做到证据确实,引用律例准确,论刑严明恰当。

戊子年,即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畅华又奉命审理判决案件京城地区的案件。京城地区,号称“天子脚下”,各种政治势力错综复杂,自然也投射到各种案件之中。但畅华坚持司法公平原则,排除各种势力的干扰,平反了不少冤家错案。不久,他升任为刑部福建司员外郎。

己丑年,即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畅华又奉命审录南京地区的案件。明代皇帝亲自过问或命令诸大臣会审、复审重大案件,以平冤宽宥,谓之“审录”。洪武三十年初制,后定例为五年一审录。南京地区在明代的政治重要性中,一点不亚于北京。担任南京地区的审录官员,畅华自然极为重视。在任期内,他也和在北京一样,平反了很多冤家错案。在错综复杂的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畅华发现,当时的法律条例复杂繁琐,难以准确释义。他正要通过奏章,向皇帝王上书言事,但还没有来得及上报,就因母亲去世而回到家中守孝。

为母守孝期满,孝服刚刚除去,庚寅年,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畅华被擢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当时,正值岢岚(ke lan)县盗匪猖獗,四处扰民,官府不能控制局面,民众苦不堪言。在此艰难情势下,山西巡抚、巡按联名,极力推荐畅华前往岢岚,去处理这一乱地的棘手事务。畅华毫无惧色,毅然前往这个让很多官员谈之色变的地方。结果,去了不到十日,盗匪首领即被全部歼灭,其他协从者全部释放,岢岚民众重新获得安宁。山西巡抚、巡按联名将其功勋上奏,朝廷给畅华赏缎两匹,银十两,以旌表其功。

河东道多年来连续遭受自然灾害,导致饥荒,一些不法之徒趁机作乱。山西巡抚、巡按又向请朝廷请求敕命,让畅华担任分巡河东道一职,平息盗匪,安抚民众。畅华不辱使命,很快就使局面稳定下来,盗匪平息,民众安居。当其时也,时论称奇,纷纷称赞畅华为非同寻常之人。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

北宋时期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

元代白莲教的组织和教义都起了变化,戒律松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崇奉弥勒佛,宣扬“弥勒下生”这一本属弥勒净土法门的宗教谶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众滋事,间或武装反抗元廷统治。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莲教势力过大,下令禁止。

明初严禁白莲教。洪武、永乐年间,川鄂赣鲁等地多次发生白莲教徒武装暴动,有的还建号称帝,均被镇压。

明代白莲教信徒众多,主要来自下层社会。各派内部实行家长制统治,尊卑有序,等级森严。首领的成分十分复杂,对明廷的态度也很不一致。有的借兴教欺骗信徒,聚敛钱财;有的凭撰写经卷攀附上层,取悦朝廷;有的在宫廷太监、官僚豪门中发展信徒;有的则与下层群众反对官府的斗争相结合,发动武装起义。

当时,有人在暗中鼓动人们加入白莲教。

畅华将其首领捕获后,晓以祸福,且以大义道理说服他,这位首领感动得流下眼泪,回去后立即遣散会众。后来,山西猗氏县发生了大规模的白莲教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杀的不计其数!人们这才明白,当年畅华富有远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于当地民众的恩德,是多么广博!

在山西按察司佥事任上,畅华干了三年,深得山西巡抚、巡按的信任和好评,他们向朝廷呈交书牒,联名推荐畅华。眼看着升迁指日可待,而畅华却说:“我年将六十,好比日薄西山,何不回家!”于是,他多次向朝廷上疏,请求致仕回家。朝廷敕命吏部讨论商议。吏部认为,“畅华以廉洁和贤能著称,多次请求致仕回家,这是情不得已。”嘉靖帝这才准许了他的请求。

甲午(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年夏天,畅华回归故里陇西,中途路过陕西武功,赋闲在家的康海,与南里杨用之、康海的堂兄弟康浩(字德充,明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进士,官至户部主事)相继置办酒席,来款待畅华。回到家乡陇西没有多长时间,八月二十七日,即辛酉日,畅华竟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畅华生于明成化丙申(公元1476年)年六月丁丑日,享年五十九岁。

畅华的原配夫人王氏早逝;继配齐氏,是巩昌卫千户齐忠之女,早在七年前就去世了。畅华生有六子:畅情,治家人业;畅怀,国学生;畅心、畅性,都以儒业,这二子都是齐所生;畅志、畅意,都为秀才,是侧室王氏所生。两位女儿:长女嫁给监生柳榆,次女嫁于生员杨光宇。有三名男孙:其中,畅桐、畅柏,是畅情之子;畅柟(nan),是畅心之子。另有四位孙女:最大的与王宗武订婚,王是巩昌卫指挥的继子;其余三位还在幼年。畅情兄弟将于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在巩哥山麓新择茔地,安葬其父,特别派遣举人史禄,拿着记录畅华籍贯、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的行状,请求康海为其父撰写墓志铭。行状上有这样的记载:大意是,畅华居官莅政,临事善裁;经年疑狱,数言而决。无论是在无锡知县任上,还是在刑部广东司主事、福建司员外郎任上,诸如买通僮仆,诬陷主人的案件,以及珍惜粮食,捕获盗贼等事件,都是明查是非,办理得非常公平!由此来看,他居官莅政,临事善裁,绝非浪得虚名。因为行状上有详细的记载,在墓志铭上就没有再重复,真可谓天资卓绝者,才能做到!

铭曰:

桓桓畅君,有文且才。巍科膴(wu)仕,厥名如雷。方将大施,乃思草莱。既拜俞旨,归息陇隈。三月而陨,先事克猜。明哲之举,式与我哀。巩山岩岩,陇水洄洄。新阡孔嘉,惟配是偕。子孙振振,厥世何瑰。考德昭潜,尚慎瞻哉!

畅华的生平事迹,康海在墓志铭中记述得比较简略;但从墓志铭中可知,畅华的主要成就,比如“经年疑狱,数言而决”的断案经历,在他的行状中记载得比较详细,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畅华的行状文本。

但是,一个人的“朋友圈”,即其社交圈,也能大略反映出此人的生平和交游情况。

杨一清:才比姚崇 一时无两

在青少年时代,对畅华产生巨大影响的,首数杨一清先生。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明朝南直隶镇江府丹徒(属江苏)人,出生于广东化州,祖籍云南安宁,明代文臣、政治家、军事家。他是历史上云南籍在朝为官时间最久、官阶最高的人,故有“杨天官”之称。在昆明建有杨文襄公祠,享受乡贤、名宦的礼节祭祀。

杨一清,景泰三年(1454年)诞生于化州州署,化州城人。明景泰年间,一清之父杨景任化州同知,杨景致仕后居于州城。一清在幼年时就十分聪颖,7岁能文,以奇童蜚声四乡。11岁随父迁居巴陵,14岁乡试中解元,18岁中进士。一清历仕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参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杨一清为明朝名臣,多有建树。弘治间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禁止不法商人垄断茶马交易,改由官方专管茶马贸易,确保军需民用.称为善政。他巡抚陕西,选卒练兵,加强边防。在陕8年.实地考察山川形势,悉心研究边防。向朝廷奏陈边防方略,建议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设一指挥机构,总制三镇军务,沿边筑城墙、墩台,设卫所,募守军。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朝廷命杨一清总制三镇军务,建设边防。正德五年,安化王真反叛,杨一清总制军务,很快平定叛乱。在平乱中,杨一清劝宦官、监军张永剪除大权奸刘瑾。张永听从杨一清的计谋,乘献俘奏功之机,向武宗揭发刘瑾的不法罪行。刘瑾因此被诛,朝野额手称庆。正德六年,杨一清任吏部尚书,凡为刘瑾构陷者,均予以平反复职。“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起用杨一清为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杨一清曾三次总制军务,主管三边防务,边境安定。世宗将其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嘉靖八年,因与内阁重臣张璁政见分歧,受攻讦排挤,被勒命致仕。翌年受诬陷,削职,不久病卒。《明史》称杨一清“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杨一清晚年居于丹徒。死后数年,世宗追复其官,赠太保,谥文襄。国人纪其功德,将他在镇江南山寺旁欣赏过,并撰文赞颂过的13棵古松,称为太傅松。化州人尊他为文襄公、景邃公,并于州署建景邃台,以志景仰。

畅华拜于杨一清门下,显然是杨一清担任提学副使,督学陕西陕西期间。

康海:大魁天下 放歌林泉

畅华的“朋友圈”中,排在第二位的,要数康海。畅华生前,二人即为好友;去世后,康海还为畅华撰写了墓志铭,由此可见,二人关系非同寻常。

康海(1475年-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沜(pàn ,古同“畔”)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逝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岁。弘治十五年(1502)高中状元的他,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康海在殿试对策中,仗义执言,力陈改善吏制,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兴利除弊。考上状元步入政界后,依然性情刚正,不阿权贵。即使对当时权倾一时、横行霸道的宦官刘谨,也同样看不起,耻于和这样的陕西乡党为伍。后来因被归为刘瑾馀党被予以卸职。除此,他也是明朝知名文学家。康海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武功县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存有清代版本)及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等,尤以《武功县志》最为有名。评者认为康海编纂的《武功县志》体例严谨,源出《汉书》,“乡国之史,莫良于此。”后世编纂地方志,多以康氏此志作为楷模。因为文学理念相近,加上同时尊崇复古文风,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王九思等号称“十才子”,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亦即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

康海自幼机敏,童年事邑人冯寅为蒙师,习小学,“凡洒扫应对之属”。冯出仕后,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期其效法。父退,康海嬉戏如忘,其父大怒,想暴打一顿,责问所授内容,康海从容复述,其父这才无可责备。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当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到康海的文章,盛赞其才,预言必中状元。24岁时,康海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28岁时,又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擢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入狱,为救文友,康海往见刘瑾,不日,李梦阳获释。八月,康海奔母丧,途经顺德遇盗。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被脔割3357刀,凌迟处死。康海因为是刘瑾同乡的缘故受其株连,被削职为民。但李梦阳却不曾进一言以救。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而且说:“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以图起复,康海断然拒绝。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曾广集千名艺人,参与秋神极赛活动。自己动手创作的《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剧,被之管弦,自此后,以俳优自娱自乐。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康海为重振北曲,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康海放歌林泉30余年,初衷不改。殁时,遗命以山人巾服成殓。检其遗资,“借金百余”,而大小鼓却存有300多副。除诗文集外,还著有散曲《沜东乐府》。所著《武功县志》,明、清时皆推第一。

康海长畅华一岁,在畅华去世六年后,康海去世。

康海不仅以他创作的诗文以及杂剧而闻名,成为明朝中期七才子的核心,而且在官场刚正不阿,藐视权贵,颇具秦人风范。

来源:中视网

作者:王长华



新闻推荐

特别关注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