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吗?无需电话、不用微信,一声鼓响,瓦玉村的老少爷们便知道今年的社火要开始排练了,此刻,只有同一个动作,穿衣、出门,向着鼓声去……
“社火头子”杨小军敲响了今年的社火“召集令”。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便定下了排练章程,队伍早已满员,杨毅繁还是央着“社火头子”留下了他,哪怕是从小生开始。
自这天开始,属于社火的时节正式拉开帷幕!
灵台社火 苟家宝摄
75岁的杨伯学,自14岁便开始学社火、耍社火,经历瓦玉社火的风雨起落61载,热情不减当年,如今,年逾古稀的老人虽已无精力全程参与表演,但选择成为队伍的动作指导、武术教练,仍然让他乐此不疲。“那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娱乐活动,庄稼汉要热闹年末耍社火。耍社火就是农村里边最热闹的一种娱乐活动,我就是爱好这一门,鼓一打开,心急得就坐不住了,门关了,就专门往鼓跟前跑去呢。”杨伯学乐呵呵地说道。
杨伯学指点“大红”扮演者杨军昊
冬日寒风里,一柄大刀被耍得虎虎生威,老人身姿矫健,一招一式遒劲有力,从武将的一招一式到锣鼓队的节拍配合,他都事无巨细地予以指导点拨。“我们瓦玉蔡阳刀耍得好、鼓打得好,我看社火也多,还没有找见能耍上去我们瓦玉社火这个刀路的社火队,瓦玉的社火就是比一般社火耍得花哨一些,一般人还耍不上去呢。”蔡阳是曹操手下一员大将,关老爷过了黄河,把蔡阳的外甥秦琪宰了,蔡阳追过来,给他外甥报仇,怒气之下的这一路刀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柄被耍得虎虎生威的大刀,便是老人口中的蔡阳刀了,刀法以快见长,鼓点逾急速度逾快。
另一边,同样的教学仍在继续,作为队伍里极为重要的“大黑”,财神赵公明的扮演者张杨东,虽年纪轻轻已有十几年的社火经历了,从小旦儿到顶梁柱,张杨东终于挑起了社火队的大梁,但,对他而言,仍是挑战。“累!太费劲了!我们瓦玉社火跳不起不好看,就得跳得高,刀得耍得快,好看,就是太费人,不缓一阵背不住了,平时也不锻炼,突然来这么一下,我得好好练练了”张杨东气喘吁吁地告诉笔者。
“社火头子”指点“大黑”扮演者杨毅繁
在“社火头子”杨小军的指导下,张杨东刻苦学习“大黑”的武打程式、动作要领,这是灵台武社火中极为重要的角色,虽然辛苦,但十几年来,张杨东热情不减,为此,他愿意将外出工作的时间挪后,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过几天再走,把社火耍完了看,一年就这一次,再说,这就属于民俗文化,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耍了,我是90后,00后已经很少有人耍了,再不耍就没人耍了。”
24岁的杨毅繁一番苦练之后,成功拿到了小生赵云的扮演资格。“比较紧张,也比较荣幸参加社火演出,他本来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感觉他比较有趣,二是他可以锻炼人的身体,然后就是能够提升人的自信。”
聊起扮演的角色,这个略显腼腆的大男孩打开了话匣子,“我从小就喜欢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非常厉害!我们民间有一种流传就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我想像他们一样无所畏惧。”
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在所有人认真仔细的排练中,离表演的时间越来越近。“腊月初八到十九、二十就是排练的黄金时期,一过二十,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就排不了了,一就排着十来天时间。”杨伯学他们珍惜这宝贵的排练时间。
正月初四,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今天,他们要正式演出了!
为社火演员化妆
化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舞台妆容不同于生活妆,用的是油彩,色彩浓烈厚重,配合莽袍写意的程式动作,实现了社火的瑰丽威仪。对于社火脸谱,年轻的杨毅繁有着自己的理解。“小生就是和旦娃一样,比较年轻,赵云那时候长坂坡也就是十几二十岁,脸上就比较年轻,也不戴胡子,画的脸也基本上和旦娃差不多。”杨毅繁边化妆边说道。
表演中的关公
随着喧天的锣鼓,表演正式开始,随着主人家的鞭炮响起,鼓声雷动,演员或持枪、或用鞭,化身戏中英雄,传承着瓦玉社火。“我们瓦玉社火的刀法、步法都有规定、有规程,一招一式都有他所要表达的专门的意思和意境,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一旁看社火的村支书杨帆介绍说。
关公赐福
在灵台,如瓦玉社火一样,大大小小的社火队伍不在少数,大多数自然村都有社火队,有的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火队,一队社火七八个人不少,二三十人不多,大的社火队戏文高雅些,自然红火,而简陋的社火队,庄稼人也不嘲笑,一样看着热闹,笑得开心。
正月初十到十五是社火表演的高峰期,锣鼓如春雷,震动人心,路上灯笼火把通明,社火来了!笑声荡漾在夜空。锣鼓声、笑声、掌声把个太平盛世、丰年好景闹得火一样红。
皓月当空,寒风吹得行人缩起脖子。在鞭炮长鸣,锣鼓震天中,瓦玉社火队舞动着七彩缤纷的旗帜,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为家乡人虔心奉上一场又一场喜庆祥和的节日盛典,即使冰封的大地和刺骨的寒风,都难以阻挡社火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和视觉冲击,丰富精彩的表演形式,把灵台人民喜庆丰收图求新年吉祥如意的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灵台社火 司鼓
灵台社火唤醒了冬眠的土地,也送来了幸福吉祥,它满载着人们对春天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带给人们来年的丰收和热火朝天的日子。它以欢快的节奏跃动的旋律,以最虔诚的方式和宗教般的仪式感,为人们吟诵着一个又一个的乡愁记忆。(孙筱娜 苏斌 苟家宝)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市文旅局信息统计科
备注 | 平凉文旅旨在宣传平凉文化旅游,欢迎转载。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