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甘肃视窗>文旅

环县塔建造年代考

2024-03-21 14:02:20 甘肃经济日报 1709次
环县塔建造年代考

□ 沈浩注

环县塔位于环县县城北部,处于明清环县城之外,宋代环州城之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环县人都称之为宋塔,偶尔也有人称之为元塔,还有民间传说是三霄娘娘建的塔,那么环县塔的建造时间及历史沿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环县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有关其建造时间和历史沿革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清代《环县志》记载其为唐代所建,周边村民据祖辈之口传也认为是唐塔,就对此略作考证。

环县塔 张永鑫 摄

建造年代的争议过程

关于环县塔的建造年代历来备受争议,据清《环县志》记载:“古塔寺,在北门外一里,唐贞观时建,嘉靖九年重修,万历十八年又修,明末兵火煨烬,惟留古塔一座……或云:后移城内,为景福寺。”明确记载环县塔乃唐代所建,且环县民间一直都称之为唐塔,据说有人在古塔内见一木匾,上书:“唐贞观年建”,落款为:“尉迟敬德监修。”故唐塔多年来一直是当地人的共识。

1962年,甘肃省博物馆专家组依据建筑形制认为环县塔是宋塔,随后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甘肃省政府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新普查、调整、补充,环县塔依然是按宋塔被公布的。建塔时间出现差异引起了地方学者的注意,原县志主编康秀林先生用单筒射击观察镜观察了古塔,看到塔刹底周铭文上款为:“环州景福寺重建相轮……”落款为:“中统五年仲秋上旬有五日。”他随即认为古塔为宋塔是确凿的。因中统是忽必烈的年号,中统五年(1264)正值蒙古与南宋对峙时期,亦可算是宋代。于是环县塔修建于中统五年的说法就被1993版《环县志》所采用。

2008年重修县志时,为搞清楚环县塔建造时间,环县县志编修组再次用天文望远镜对塔刹铭文进行查看,见刹身铸有阳文23行120字,其文曰:“皇帝万岁,只必帖木里,大王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环州景福寺重建相轮,都□、彦福等,都功福主元帅慕福住,都会首达鲁花赤苏,副会首参议韩,同知韩,副会首军判俄,州判赵,军属总领慕,县令、县承(丞)、县尉吏目等。匠人,河东南路河中府,河津县故镇,王仲、王伸、王信,鄜州郭□,中统五年仲秋上旬有五日。”由此可以认定中统五年是环县塔重建相轮的时间,而并非建塔的时间,但是对于建塔时间又找不到相关证据。2013年3月,环县塔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时代仍然被定为宋代。

2014年9月,环县博物馆计划对环县塔进行保护维修,环县博物馆原馆长谢文科借塔架之便对塔身及塔刹进行详细考察,在塔的第五层意外发现一块刻字砖,上刻有“永兴軍泾阳县,塼匠人刘秀,作下张义,郄安,庆历三年七月”字样。此砖字体笔划生硬,刻写潦草,随意性强,字体与砖面颜色存在差异,并且有着错别字和笔划不完整的情况,如将“砖”偏旁写成提土旁,很明显这是砖烧好后刻的字。推断应是匠人在建塔过程中为纪念修塔之事,顺手在砖上刻写了他们的名字和时间,其刻写时间为“庆历三年七月”,也就说明庆历三年(1043)七月应该是建塔过程中的一个时间点,当然建塔是有工期的,故环县塔的开建时间当在庆历三年七月之前,竣工时间肯定在庆历三年七月之后。这位砖匠人来自于永兴军泾阳县,是关中地区的匠人,想必环县(环州)当时乃“极边”之地,当地肯定缺乏修塔中这类高级工匠,这批关中匠人或许就是辗转于关陇地区长期从事修塔的职业手艺人。

尽管有着明确的纪年砖,但是否存在着唐代塔宋代重修的情况呢?下面我们从建筑风格上再略作探讨。

环县塔塔身局部

建筑形制考察分析

环县塔呈八角形楼阁样式,砖砌仿木空筒结构,高五层,逐层微敛,顶置金属塔刹,通高28米。塔的首层离地较高,约占塔高度的四分之一,内外无台基,直接拔地而起,八个面宽度略有差异,基本在320厘米左右,南面置一券门,塔内辟八角形塔室,一层塔室隐约可见壁画遗迹,内容似为千佛图。

塔的各层间构造相同,均为平砖加施菱牙角子砖叠涩出檐,檐头饰双排砖雕椽头和瓦垄,檐下先出双抄五铺作偷心造斗拱,每面两朵补间铺作,上承替木,再砌两层平砖,间施一层菱牙角子砖,又施两层平砖,再施一层菱牙角子砖,又三层平砖,上托双排砖雕椽头和瓦垄檐头,檐上置阑额和普拍枋,再出双抄五铺作偷心造斗拱,上施平座,平座上有勾栏,但是平座挑出较短,人无法通行,勾栏为一平砖一立砖构造,立砖上有十字纹、花草纹和菱形纹,每边8个图案砖,唯真门面为6个图案砖,共发现19种纹案图样,有菱形纹、连钱纹、卍字纹、T字纹、祥云纹、缠枝花纹等纹饰,其中几何纹12种,花卉纹7种,图案分布无规律可循。二层以上,每面的中间真门与乳钉纹假板门相间设置,两侧饰以仿木竖向直棱假窗或者菱花纹与连钱纹的假窗,真门方位逐层相错。但是第二层真门两侧并无窗饰,其中一个真门两侧对称镶嵌菩萨图像砖,另外三个真门两侧则对称镶嵌天王图像砖。塔顶有镀金铜质塔刹,由须弥座、仰莲、仰月、相轮、承露盘和宝珠等组成,周围有8个生铁浇筑的武士用铁索拉曳刹顶,刹身铸有阳文,即前文所述。

佛塔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虽然种类丰富,样式繁多,但是各时期的塔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环县塔到底是唐塔还是宋塔?在建筑风格上也会留下时代的烙印。根据学界研究成果,唐代的楼阁式塔平面多呈正方形,内部以空筒式结构为主,一般采取加厚塔壁方式以求稳固。大型塔不设基座,直接拔地而起,第一层较高,二层以上塔身逐步收敛。塔身一般不做雕刻,很少用斗拱,所用也仅隐出柱头座斗或隐出一斗三升斗拱,既无平座,也无栏杆。檐部则多用菱角牙子做叠涩砖层,檐上做反叠涩,唐塔以黄土泥为浆,不掺杂别物,黏性较差。门多为半圆形拱门,门侧一般无窗。唐塔于每面中央辟门,致空虚部位集中于一垂线,往往全塔自各塔层门中心线裂开。但到了宋代,塔的平面多采用更具稳定性的八角形,几乎占宋塔的80%以上,只有少数塔采用方形或六角形。内部构造逐步过渡到为回廊式或壁内折上式等结构,将外壁、塔身、楼层三项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加固了塔体。宋代造砖与砖雕技术快速发展,塔外观从简单过渡到复杂,增加不少雕饰,构造方面极力模仿木构建筑式样,有分间、柱额、梁枋、斗拱、平座、挑檐﹑门窗等。和唐塔相比,宋塔的塔檐普遍为仿木结构出双排椽头、瓦垄。塔身上置有平座和勾栏,以利攀登眺望,增加塔身美观,更接近于楼阁。门侧置假窗是当时的一种风尚,宋塔中始有逐层转移门窗之方位者。这样既解决了唐塔受力不均的问题,又使得外观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北宋时期平座出挑较短或者仅为式样,人无法通行,南宋时已经很宽,人可通行。宋代的用浆已不是单纯的黄土泥浆,而是在其中加入了白灰,成为混合灰浆。

从唐宋时期佛塔建筑风格的差异可以看出,环县塔在平面形状、外观装饰、塔檐椽瓦、平座勾栏的样式、门窗的设置以及砌砖的泥浆等方面都符合宋代的样式,所以环县塔明显属于宋代的建筑风格。至于内部构造则完全承袭了唐代的空筒厚壁,而这正是北宋早中期塔的重要特征,再次印证了刻字砖上的时间就是建塔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宋塔会被冠以唐塔呢?有学者对陕西境内的宋塔进行了考证,发现很多的塔都有“唐代建”或者“尉迟敬德监修”说法。但是经过考证,都是有明确纪年或者特征明显的宋塔,如澄城县精进寺塔,《澄城县志》记载为是“唐肃宗时建”,但刹座铭文为:“维大宋国同州澄城县于庆历七年岁次五月动工。”显然是宋塔。彬县开元寺塔轮,明清《邠州志》均称其为“开元古塔”,后来在塔刹发现铭文“大宋皇祐五年岁次癸巳秋八月十四建成铨记”。明确是宋塔。旬邑县泰塔,相传建于唐代,但塔身铭文为:“嘉祐四年正月中建”,亦是一座宋塔。还有户县宝林寺塔,据雍正《陕西通志》记载:“宝林寺,唐太宗敕建,尉迟恭监修宝塔”。但是在塔五层有塔铭:“元祐七年八月十五日起塔”。又是一座被记为唐代的宋塔。还有永寿县武陵寺塔、山阳县丰阳塔等都有建于唐代的记载,但是都确为宋塔无疑。与环县塔临近的肖金塔据传也是唐代所建,但确为有纪年的宋塔。由此看来,将宋代建的塔被冠以唐塔显然并非个例,而是确有传统的。

环县塔塔刹

历史沿革

综上考述,环县塔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应该是确切无疑的,时值宋夏战争的高峰期,而环县(环州)当时正处于宋夏战争前沿地带,屡遭西夏侵犯,战火常常弥漫于县境,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环县塔就在此背景之下修建的。原想修寺建塔可保边境安宁,护佑人民平安。但是战争并未因此而平息,宋夏在环州仍然争战不休,直到北宋灭亡。南宋时期,环县再次成为宋金的争夺之地,宋金在此拉锯多年,环州时而属宋,时而归金,金占领环州后,对塔体首先进行了维修,在塔身隐约可见金代铭文“大定十五年四月一日匠人□□”。到中统五年(1264),蒙古灭金占领北方后,与南宋呈对峙局面,北方社会暂时相对稳定,多年的战乱致使环县塔遭到了严重破坏,尤其是塔剎完全被损毁。于是由官方组织对塔剎进行了重修,塔剎上所铸文字有元帅、达鲁花赤、参议、同知、军判、州判等官职,可见此次活动规模大,级别高,并在塔刹上铸字以示纪念,留下祈福的文字与诸多官员和匠人的名字。

降及明代,环县志记载维修塔寺就有两次,即嘉靖九年重修,万历十八年又修。环县博物馆在维修塔剎时,又发现了明代墨书题记的塔刹柱,铭文为:“大明正德二年岁次丁卯五月吉旦庆阳……”可见正德二年也维修过塔刹,并对塔刹柱进行更换。另外,因为塔内木梯损毁,人们无法登临塔顶,民间一直流传着塔顶供奉有三霄娘娘的神像。当工作人员登临塔第五层时,在天宫中发现传说中三霄娘娘乃是三尊木佛。木佛均为整块木头雕刻,通高约100厘米,未施色。分别位于东、北、西三洞龛口,背对门洞,相视而坐。三尊佛均为螺发,身披袈裟,细长眼,双耳垂肩,面容相似,手势各异,分别为释迦牟尼佛禅定像、成道像和说法像。三尊佛像面目慈祥,神态端庄,雕刻大气,虽已经历数百年历史,但由于这里干燥通风,木质较好,保存基本完好。经过专家鉴定,三尊木佛属明代风格式样,应当是上述明代的三次维修过程中所请,也算是明代修葺的证据。

清代时,旧环县志仅有一条维修记载,即乾隆十八年,环县吏邓维一募修景福寺,可能对砖塔也进行了维修。当时正处于旧环县志的编纂期间,维修之事随即被记录于环县志里,在这之前和之后的维修因无记载也就无从得知。1958年,环县政府对塔基座进行维修。1985年省政府拨款对塔西30米处的崖边进行了加固维修。2006年环县政府将环县塔台地规划为灵武台公园,对塔周边进行了硬化加固,西面山崖修建了台阶,并修筑了保护围栏等。自2016年起,环县博物馆申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项目资金先后对环县塔实施了保护修缮、防雷、消防、安防和保护设施建设等工程,对这个国保单位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环县塔是关陇地区有明确纪年时代最早的一座佛塔,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却依然保存完好。它造型端庄秀丽、结构精巧、装饰精美,既反映了北宋精湛的建筑艺术,又是唐代四边形楼阁式塔向宋代多边形楼阁塔过渡的典型样式,它保留了唐塔的部分特征,但主要特征已经完全是宋代的式样,清晰地显示了唐宋佛塔发展演变的嬗变关系,也为研究北宋中期佛塔的建筑形制提供了重要断代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另外环县塔还承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陇东的佛教发展史和北宋历史文化具有一定价值,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新闻推荐

特别关注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