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队员在讲座现场
苏显作报告
地球上,没有哪个地方如南极一般拥有最遥远的象征意义。4月17日,“带你走进神秘的冰雪高原——纪念极地考察40周年科普讲座”在兰州东方中学开讲,金城首席科普专家兰州大学教授李祥锴、“雪龙”号二副平凉小伙苏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金锋、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牟剑锋、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杨继超、上海大学“精海”无人艇团队实验师鲍凌志等6位极地队员如约而至,带领全省中小学生领略冰原奇景,从微生物、植被、航海、探测、无人驾驶、自然资源等多个角度揭开南极的神秘面纱。此次活动是在省科协的指导下,由兰州大学、甘肃科技馆、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团市委联办。
“浆水教授”:
将来可能会开发“企鹅益生菌酸奶”
“说起李祥锴可能不出名,但说起‘浆水教授’,同学们大概有所耳闻。”李祥锴的讲座一开场,就逗乐了在场的中学生。李祥锴是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萃英特聘教授,目前担任兰州大学先进水处理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巴生物质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副主任、甘肃省非常规水资源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务,是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入选者。2023年入选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
“兰州的浆水距离南极企鹅18625公里,用什么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微生物。”李祥锴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从浆水到企鹅益生菌资源发掘与利用”的讲座,他从甘肃特色发酵食品浆水入题,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科研工作。他说自己的本专业是用微生物来进行环境治理,“浆水益生菌通过发酵,把有机物转化成有益物质,与微生物降解有害物质的过程相似”,分离出的多种益生菌在降低人体尿酸及肠道修复等方面有诸多好处。
李祥锴说,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受到了很多关注,他这次有幸入选南极科考队。“我在南极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污染物与金图企鹅肠道的相互作用”,工作揭示了企鹅肠道微生物群可以与污染物反应产生益生菌,希望通过研究提取企鹅肠道益生菌用于实现保护南极环境和造福人类的目的。“我们在想,现在开发出了浆水酸奶,是不是以后可以开发‘企鹅益生菌酸奶’,将来同学们可以尝尝是不是有独特的功效。”
“作为金城首席科普专家,在刚刚去过南极之后,我特别希望把南极的一些科研与见闻分享给同学们。刚好我这5位队友对这个活动也非常有热情,所以大家相聚于兰州,在省、市科协的共同努力下酝酿了这场大型科普讲座。”他说,“地球是一个球形,上面的每一个点都是这个球形的中心,没有什么偏远之处。在兰州也好,在南极也好,都是在同一个地球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出去走走、看看。”
“雪龙”号二副苏显:
去世界上最远的地方
“雪龙”号二副苏显是个地道的平凉小伙,1996出生。他在“从平凉到海洋”的报告中,讲到他从一名实习生逐步成长为“雪龙2”号三副,再到如今“雪龙”二副的历程。
中学时,语文老师曾提点看着窗外发呆的苏显,“现在坐得住,将来再去走得远!”苏显大学是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学习航海,大二时即立下了“去世界最远的地方”的志向。
2019年毕业时,碰巧赶上“雪龙2”号招人,于是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成为苏显、也是“雪龙2”号的南极首航。其后,他连续参加了中国第37次、38次、39次、40次南极考察,中国第11次、12次北极考察,而第11次北极考察是“雪龙2”号的北极首航。毕业5年以来,苏显一直在“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上工作。
在“雪龙2”号南极首航时,船驶离码头那一刻,带着神圣庄严使命感的23岁苏显发了一条朋友圈:“想到李白的一句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小苏正式开启了他的航海生涯!”梦想成真了!
苏显讲起“雪龙2”号是艘双向破冰船,具备2节~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0.2米积雪能力的时候,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在北极破冰时,船和冰相撞的声音就像是和铁相撞的声音,极言冰之坚硬。
作为“雪龙”号二副,苏显讲了他的主要职责,“船从上海到南极,航线是二副画出来的,过哪个海峡、停靠哪个外港,怎么走,路线要提前定好。画好路线、算好航程,摆出海图、电子图书。等开船之后,可以看海图上的数据资料,通过电子图书查阅航路上所需信息。同时,二副要管理船驾驶台所有的航海仪器设备,比如罗盘、雷达、海图以及其他的辅助设备,保证它们在随时可用的状态。”
兰州市科协:
持续深入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兰州的年平均气温大约10℃,而在白垩纪,南极年平均气温大概在13℃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100多毫米,比现在的兰州还要温暖湿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金锋在“南极植被的前世今生”的报告中,从南极是否有植物、南极植物的种类、南极植物的演化和植被的演替等层层递进讲解,深刻阐释了南极植被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让大家对南极这块“宝地”有了更深地了解。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牟剑锋从中国南极考察、极地考察经历、极地风光、南极作业、南极科考的意义等,讲述了“南极科考那些事”,带领青少年“穿越”冰雪,直击南极的壮丽风光和科考现场,讲述了科考队在南极的冒险故事,还特别介绍了付耀奎、闫登辉、张心科3位“甘肃南极人”。
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杨继超以“探索地球之极”为题,详细介绍了南极科考无人船、海底地形测量仪器和原理、深海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用亲身经历带领同学们走进神秘的南极海洋世界,感受南极科考魅力,点燃蔚蓝海洋梦想。
上海大学“精海”无人艇团队实验师鲍凌志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海洋环境探测的重要意义,精海起源、发展以及在南极科考的应用等方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述。精海无人艇是国内首次采用多无人艇协同自主探测方式实现南极多浮冰环境下的智能化科考。鲍凌志深入浅出地讲解让青少年从认知海洋、管控海洋、利用海洋到和谐海洋、生态海洋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更开阔的思路。
“我对科技和生物领域有浓厚兴趣,听了老师们的讲解,让我对微生物和南极生物研究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知识对我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指导意义。”兰州东方中学高一(4)班李欣怡说。该校高一(8)班的王天宇也表示,“南极作为一个未受污染的地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我们应该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人民服务。希望将来我也能从事科研工作,探索南极这片神秘的土地。
28.6万人次在线上观看了这次讲座。兰州市科协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以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为抓手,组织举办更多科学普及活动,努力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注重引导和激励创新潜质的青少年,为“科技强国”奠定人才基础。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实习生 刘弘婧 文/图